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 京鲁连线·教育强国看山东·访谈录|李光红:锚定特色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聚势赋能
17:38

■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山东正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大众日报与山东首批16所高校联合发起“教育强国看山东·高校行”大型融媒报道活动,重磅推出“书记校长访谈录”,聚焦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解锁高校育人“密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教育强国”大合唱的山东篇章。本期节目,记者对山东女子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光红进行了专访。

△日前,山东女子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光红(左)做客大众日报全媒创新基地演播室。

以下为本期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众日报“教育强国看山东·高校行”书记校长访谈栏目,今天做客演播厅的嘉宾是山东女子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光红。李校长,您好!

李光红: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山东女子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李校长,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光红:好的,学校人才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强院兴校”战略,系统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有效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一是以开展新一轮岗位设置与聘用为契机,同步推进职称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和人才引育制度改革,扩大院部选人用人权和分配自主权,构建起特聘岗、校聘岗、储备岗组成的三类九层的高层次人才体系,推进人才能上能下,竞争择优。

二是实施新的高层次人才和柔性引才管理办法,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岗位跃迁、竞争性资源补偿制度,截至今年7月,学校柔性引才实现历史性突破,从全国高水平大学聘请在职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担任重点建设学科名誉院长。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人才队伍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仅上半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数比去年翻了2番,2门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是去年全年的1.6倍,横向科研经费达到去年同期的11.5倍。

主持人: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下面我们请李校长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光红:自教育部2019年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成果产出为目标导向,以特色发展为突破路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和产教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带动学科专业群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老年服务+、儿童发展+、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经济管理+五大专业集群。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根据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要求,制定出台了课程建设方案,对标国家“金课”建设标准,按照“两性一度”的原则,围绕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质量监控等推进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三年多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数量在同类高校中位列第一方阵,彰显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显著成效和人才培养的突出成果。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学科建设对一所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来说,非常关键。下面我们请李校长介绍一下,山东女子学院是如何通过谋划学科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

李光红: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全校共识。

为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特色促优势,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学校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两轮重点学科建设方案。第一轮重点学科建设构筑起了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的“344”学科发展格局。第二轮学科建设聚焦女性教育和研究、儿童教育、健康养老三个特色领域,着重打造“一老一小”学科特色,围绕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目标,建强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三个学科,构建了“336”雁阵式学科梯队,建立了资源跟着目标任务走、办学资源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的机制,健全了人事人才、教学科研制度,布局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高质量教育教学工程、高水平科研提升工程、高品质社会服务工程、高规格资源保障工程、高标准目标管理工程六大攻坚工程,学科建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第二轮建设之后,学校学科布局将更加合理,各学科也将成为凝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主持人:近年来,山东女子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呢?

李光红: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校注重开放办学,实现了与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学校将政策要求导向、行业人才需求、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做到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部分课程实现了将实际案例植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导师指导、轮岗训练、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实现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优秀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及订单就业的方式,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逐步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新技术研发、教育链与产业链、教学改革与生产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的紧密对接。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顺应女性成长成才的特殊需要,发挥特色优势,创新“六全”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完善体制机制,组织保障全方位。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各院部负责人任成员,形成校院共管合力。二是发挥制度效能。近年来,相继出台关于就业创业、学科竞赛、基地管理、项目管理等制度15项,累计拨付奖励资金500余万元,充分发挥了制度的激励效能。

探索路径突破,“管服培孵”全功能。一是明确功能定位。成立正处级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兼具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双重职能,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工商注册、知识产权等全功能服务。二是实施路径突破。相继举办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三个本科专业,实施“专业-创业-就业-产业”四业融合育人模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突出。

整合优势资源,专兼参与全过程。一是打造校内导师团队。面向全校选拔理论功底扎实、就业指导经验丰富、创新创业意识强的教师,组建60余人校内导师团队,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要。二是整合校外优质资源。聘请30余位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优秀校友等担任校外导师,为学生分享成长发展经历、指导创业实践,帮助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就业观、创业观。

构建育人体系,融入教育全环节。一是建设特色课程体系。结合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建设“通识课+双创课+专业课”有机衔接、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二是实现教育全程化。实行就业创业教育关口前移,从新生入校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实现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覆盖,打通从“毕业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以赛促创,学教赛创全链条。一是学科竞赛全员参与。建立班赛、院赛、校赛、省赛、国赛五级竞赛体系,实施“赛课融合”模式,将创新创业大赛融入课程教学。二是提高核心赛事竞争力。加大指导力度,提高参赛水平和获奖率。在2022年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省赛1金2银5铜,在2023年全国“互联网+”大赛中,目前有7个项目进入省赛决赛,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深化协作共建,产教融合全生态。一是提升校企合作。围绕健康养老、数字经济、文旅产业等行业领域,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其中“数字创意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二是深化校地共建。在菏泽、济宁等地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20余处,与省妇联共建山东女子创业大学,面向全省开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传统手工等女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培训学员8万余人,助力广大妇女投身创业实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女院力量。

主持人:山东女子学院在围绕“十强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李光红:学校积极响应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号召,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激励政策,推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将社会服务作为考核依据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和绩效考核中去,激发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动力。二是实施“科研筑峰”,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组建服务地方专家团队,制定服务山东行动计划,以产业研究院、智库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搭建应用型科研服务前沿阵地。三是密切校地校企合作,与融创隆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及济宁微山县、聊城东阿县人民政府等20余家政府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若干落地项目”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四是对接“十强”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为“健康山东”建设提供数据分析与数字创意服务,获批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等;

在医养健康领域,牵头成立黄河流域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联盟共同体,完成省级以上智库报告与行业标准10余项,连续多年承担省民政厅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对接地市民政局及基层社区,开展养老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志愿服务;

在现代农业领域,与鲁商集团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开展农产品建设指导,助力农产品品牌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农业干部培训,2项智库成果获民政部、省政协领导肯定性批示;

在文化创意领域,获评山东省高水平学生艺术团,承接教育厅“美育浸润”项目,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突出学校美育特色,推进旗袍、扎蜡染等传统艺术工作室建设,对接社区、乡村、中小学开展培训服务和项目合作;

在精品旅游领域,学校教师主持、参与各类旅游规划200余项,承担省文旅厅“送智下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项目,与喜来登、希尔顿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培训,培训近万人次;

在现代金融领域,承办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活动,开展济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题调研,为驻地企业提供专精特新业务支持,积极服务济南(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主持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通过李校长的介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山东女子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女子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步伐。再次感谢李校长的分享,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教育强国看山东”,我们下期再见!

【校长推介】

02:28

【个性问答】

问:我们注意到,山东女子学院获批了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学校是如何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又是如何服务人才培养的?

李光红: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整合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学校持续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通过六抓一服务(抓专业、抓课程、抓教材、抓技术、抓实践、抓教师、服务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社会需要的深度融合。学校跨院部、跨学科建设了5个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获批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的数字创意产业学院遵循“教学即生产”的理念,适应“新文科”+“新工科”跨界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三大需求,探索实施了“三融合、三协同、三平台”的数字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会编程的设计师和懂设计的程序员”,有力推动了新文科与新工科专业的融合发展,使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和强动能。

通过产教全链条协同、全要素共享等多措并举,使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和强动能。

策划:兰传斌

统筹:单青 张召兴

主持:高翔

摄制:马玥 张子良

设计:耿俊逸 张海飞

实习生:秦承谦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责任编辑: 单青


    

  • 扫码关注最新展会动态
  •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    杰    
    电 话:18616268626
    微 信:18616268626

    Email:534368100@qq.com

    网 址: www.bieo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