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育的深化改革是推进人才供给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智能制造的迅猛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层面,通过扩招对企业的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其他的社会人员进行再教育,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实招和硬招;三、高职层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招可以丰富高职生源的构成,倒逼学校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层面高职扩招,让更多的社会群体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提升职业证书的认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参与度不高,行业企业的认可度偏低,家长和学生参与考证热情不积极,培训评价组织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不断的扩大增速的行业影响力,增加证书的社会认可度,推动更多的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人才招聘和薪酬体系,增强的社会吸引力同时培训评价组织要及时公布证书在本行业使用后的薪酬提升,用人单位认可等情况,为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试点证书的考试来提供参考。
认知的误区及背后原因80%的高考考生能上大学,但是初中升高中要被淘汰一半,上大学变得容易,上高中变难了,中考考生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上按照1 : 1的分流政策,要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生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现在对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但免学费,还设立了国家的助学金,但是考生家长宁愿读学费比较高的民办普高,也不愿意上免费而且可以获得助学金的中职,这背后有四点原因:
第一,学历歧视仍然很严重,中职文凭会被另眼相看,现实生活中很难拿出手啊;
第二,中职教育的质量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跟家长和学生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并没有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第三,有些地方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不够;
第四,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转换渠道还没有打通,让职校的学生看不到希望。
职业院校的三教改革三教的作用体现为三体,教师是主体,教材是载体,教法是导体,职业院校的老师大多数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强项是理论知识育人,短板是动手能力,再加上学校的环境资源的局限,很难在具体操作上的能力快速提升,所以就需要引入和借助企业的资源来扬长避短,真正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人力和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的教材是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经过遴选而确认的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打破内容的繁难偏,炒冷饭,跟实际脱节滞后等问题,教材要吸收和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要及时反映产业的变革与技术革新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校企融合发展的同时,如何运用当今前沿科技,譬如5G,MR,建模,云等科技去构建虚拟的企业工作环境,科技为三体赋能,弥补和增强职业学习壁垒。